外盒正面,中央印出電源實體小圖與系列名稱,左下方為四項特色-節能、支援SLI、14公分風扇、模組化設計,右下方有80PLUS銅牌認證LOGO,此產品提供五年保固

01.jpg

 

外盒背面,印上不含英語的六國語言產品簡介,中文部分僅提供簡體中文,下方有AC電源輸入及各路DC輸出規格表格
02.jpg
外盒頂面,也可看到實體小圖、產品名稱與80PLUS商標,包含七國語言的規格特色說明
03.jpg
外盒底面,與頂面差在少了規格特色說明
04.jpg
英語版的產品簡介單獨拉到外盒側面,並加上轉換效率圖表
05.jpg
另一側面則提供此電源的接頭種類、實體照、數量、線路種類(包隔離網還是扁狀平行排線)及線路長度
06.jpg
包裝內容一覽,有電源本體、安規電源線、黑色固定螺絲以及模組化線組,線組直接用塑膠袋密封包裝,並未附上整理收納包較為可惜
07.jpg
電源本體外觀採黑色消光黑烤漆處理,側面使用貼紙裝飾
08.jpg
後方散熱出風口處設有電源總開關及交流輸入插座,輸入插座下方貼上型號貼紙
09.jpg
兩側除了貼紙外,外殼也依照貼紙外型進行加工,且隨著安裝位置不同,兩個側邊的貼紙方向也跟著變動
10.jpg
黑色消光黑圓型風扇護網中央有VANTEC商標的裝飾圓牌
11.jpg
模組化輸出插座,依照顏色不同區分周邊裝置用(黑色)與PCIE顯示卡用(藍色),同樣印上品牌商標與產品系列名稱
12.jpg
輸出規格標籤,12V採單路設計,最大輸出為45A 540W
13.jpg
主要電源接頭,電源本體直出一組ATX 20+4P及一組CPU12V 4+4P接頭,採傳統黑色隔離網包覆,線路長度為58公分
14.jpg
顯示卡電源接頭,兩組扁狀平行排線提供2個PCIE 6+2P接頭,線路長度為58公分
15.jpg
周邊裝置電源接頭,四組扁狀平行排線提供6個直角刺破型SATA接頭、4個直角刺破型大4P接頭,線路長度至第一個接頭為58公分,接頭與接頭間線路長度為10公分
16.jpg
包裝內也提供一組大4P轉小4P線材,長度為10公分
17.jpg
把所有線組連接至POWER本體示意圖
18.jpg
電源內部結構圖,核心架構為CWT PUQ系列,功率級一次側採用雙晶順向式拓樸,二次側採同步整流輸出12V,並透過DC-DC電路轉換5V及3.3V,其DC-DC電路製作在模組化輸出插座板上,電路板與散熱片採黑化處理
19.jpg
使用悅倫D14BH-12 12V 0.7A雙滾珠軸承14公分風扇帶動散熱氣流,並設有導風板強迫氣流轉至電源內側
20.jpg
交流輸入插座額外加上Cy電容,電源總開關採單切設計,兩者後方L/N焊點均無絕緣包覆處理
21.jpg
主電路板交流輸入端採片狀插頭,僅有輸入突波吸收器有絕緣膠套包覆,臥式安裝的防爆保險絲則無
22.jpg
板上EMI濾波電路,提供雜訊過濾與隔離功能,AC輸入插座後方額外設有一絕緣隔離片,擋在輸入高壓與輸出低壓線路間
23.jpg
單顆GBU806橋式整流器安裝散熱片,協助發散運作時產生的熱量,左下的環型APFC電感外圍包覆綠色絕緣膠帶
24.jpg
APFC電路區,APFC開關晶體採用TOSHIBA TK15A50D POWER MOSFET(500V 15A 0.24-Ohm)兩顆並聯
25.jpg
APFC輸出電容採用NCC 420V 330uF KMR系列105度電解電容
26.jpg
APFC及一次側PWM電路控制子板,其核心為CM6800TX PFC/PWM整合控制器
27.jpg
功率級主變壓器(右)與輔助電源電路變壓器(左),主變壓器下方為一次側開關晶體,為兩顆Fe(富士電機) FMV12N50ES POWER MOSFET(500V 12A 0.427-Ohm)
28.jpg
二次側採同步整流輸出,四顆同步整流用TO-252封裝APEC AP9990GH MOSFET(60V 100A 6-mOhm)直接焊在獨立子卡上,子卡本身除負責電能傳遞外,也同時兼作散熱片,左邊金屬片固定綠色的風扇溫控用熱敏電阻
29.jpg
主電路板線路輸出端,並未有絕緣套包覆隔離
30.jpg
在12V/-12V輸出儲能電感旁邊的12V輸出用電容,使用了一顆16V 470uF固態電容,另外兩顆為NCC KZE 16V 2200uF 105度電解電容
31.jpg
電源管理IC使用點晶SiTi PS113,僅提供輸出電壓OVP/UVP保護,並未提供更進階保護,並接受主機板PS-ON信號控制及產生PG信號
32.jpg
5V/3.3V DC-DC轉換電路設置在模組化插座電路板上,DC-DC使用茂達APW7159雙組同步降壓PWM控制器,驅動共兩組,由三顆M3004D MOSFET構成一顆High Side與兩顆Low Side功率級,提供5V/3.3V轉換,上方並搭載輸入及輸出濾波儲能用固態電容
DC-DC板的12V輸入以及接地使用12AWG粗導線從主電路板直接拉過來
33.jpg

接下來就是上機測試


測試一:
使用標準電腦配備實際上機運作,並使用SANWA PC5000數位電表透過電腦連線截取3.3V/5V/主機板12V/處理器12V電壓變化,並繪製成圖表

測試配備1:
處理器:Intel Core 2 Quad QX6700 @ 3.6GHz(400*9) 1.45V
主機板:ASUS MAXIMUS II GENE
記憶體:Transcend JM800QLU-2G * 2
顯示卡:ATI 3870X2
硬碟:WD 3600ADFD(36G 10000RPM) + WD WD2000JD(200G 7200RPM)
其他:水冷幫浦 * 1、12公分風扇 * 5、8公分風扇 * 2

3.3V電壓記錄
34.jpg
5V電壓記錄
35.jpg
主機板12V電壓記錄
36.jpg
處理器12V電壓記錄
37.jpg

測試二:
使用電子負載,測試輸出的轉換效率,電子負載機種為ZenTech 2600四機裝,每機最大負荷量為60V/60A/300W,分配為一組3.3V、一組5V及兩組12V
測試從無負載開始,各機以每5安培為一段加上去,直到電源無法承受或是達到電子負載極限(12V各26A,3.3V/5V則受限於電源本體輸出能力)
對於12V功率級機種,同時採用四機並聯方式單測12V最大輸出量(電源本身額定輸出或是四機最大負荷104A)
使用設備為ZenTech 2600四機電子負載(消耗電力)、HIOKI 3332 POWER HiTESTER(測試交流輸入功率)、PROVA CM-01交直流勾表(測試輸出電流)、SANWA PC5000數位電表(測試輸出電壓)

各段輸出表如下:
38.jpg

測試三:
使用電子負載進行動態負載測試,動態負載就是讓輸出電流呈固定斜率及週期進行高低變化,並使用示波器觀察電壓變動狀況,目的是考驗電源暫態響應能力
使用設備:Tekronix TDS3014B數位示波器

各路動態負載參數設定
12V與5V:最高電流15A,最低電流2A,上升/下降斜率為1A/微秒,最高/最低電流維持時間為500微秒
3.3V:最高電流12A,最低電流2A,上升/下降斜率為1A/微秒,最高/最低電流維持時間為500微秒
示波器中黃色波型為電流波型,藍色波型為電壓波型,垂直每格500mV,水平每格200微秒
藍色波型在黃色波型交接處擺盪幅度最小、次數越少、時間越短者,表示其輸出暫態響應越好

12V
39.jpg
5V
40.jpg
3.3V
41.jpg
3.3V/5V空載,12V輸出52A情形下測試漣波,此時12V的漣波為104mV
42.jpg

結論:
1.5V/3.3V採DC-DC設計,3.3V/5V不受12V輸出大幅影響,交叉調整率佳
2.80PLUS銅牌認證為82(20%)-85(50%)-82(100%),此電源實測效率為86.66(24.3%)-88.94(48.7%)-85.1(98.9%),落在效率帶內,偏重12V輸出下效率較佳,3.3V/5V越高效率越差
4.12V於負載增加時(黃色波形往上),電壓追隨速度較慢,電壓凹陷時間為200uS
5.5V於動態負載變動瞬間時,也有較明顯的電壓升高/降低情況及高頻成分雜訊,而3.3V表現較好,幅度小且回復速度也較短
6.12V輸出53A下漣波峰對峰電壓為104mV


優點:
1.使用同步整流+DC-DC架構的80PLUS銅牌,交叉調整率表現佳
2.半模組化設計有一定便利性
3.功率級採用固態電容及日系電解電容
4.PCIE/周邊採扁狀平行排線便利整線

缺點:
1.電源管理IC保護機制欠缺獨立OCP(3.3V/5V OCP設置在DC-DC上,12V OCP用OPP去卡)
2.主電路板線路輸出端未有絕緣套包覆隔離
3.大4P/SATA的接頭與接頭間線路長度僅10公分,偏短
4.模組化線材沒附上整理收納包
5.12V/5V的動態負載輸出狀況還有改善空間

報告完畢,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港都狼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