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ROG THOR 1200W(RTSS01-1200P1)產品特色:
1.OLED功率顯示,內建的OLED顯示幕可即時顯示POWER的輸入交流功率耗用情形
2.全橋式LLC諧振轉換+同步整流+DC-DC架構,提供高效率轉換,通過80PLUS白金認證
3.全日系高品質電容,確保產品長時間高負載運作穩定性及可靠性
4.獨家WING-BLADE 13.5公分風扇,具備0dB溫度控制運轉功能,開啟後於低溫/低負載下風扇將停止運轉
5.ROG散熱片,採用體積加大的造型散熱片,搭配風扇,可有效降低電源內部功率元件的溫度,避免過熱老化
6.編織線模組化線材(部分線材),搭配固定整理夾,提升機殼配線美觀程度
7.ASUS AURA SYNC,POWER內部有可定址RGB LED,搭配AURA SYNC控制,可自訂出個人風格
8.具備OPP/OVP/SCP/OCP/OTP保護機制

ASUS ROG THOR 1200W(RTSS01-1200P1)電源輸出接頭數量:
ATX24P:1個
CPU12V 4+4P:2個
PCIE 6+2P:8個(4個單頭,2個雙頭)
SATA:12+2個(12個原生,2個轉接)
大4P:5個
小4P:1個(轉接線)

外盒正面,黑色底色有亮黑幾何線條裝飾,紅色顯眼ROG標誌字樣在左上角,左側有亮銀色ROG字體印刷ROG THOR 1200W PLATINUM及紅色GAMING POWER SUPPLY UNIT小字,左下為ASUS AURA SYNC、80PLUS白金認證、10年保固標誌,右側圖片示範OLED顯示幕及ROG之眼/THOR RGB LED的點亮效果
 

01.jpg

外盒背面有圖樣搭配產品主要特色英文說明,最下方有官方網站/臉書QR碼、廠商聯絡方式(台、美、德/奧地利)、各種安規認證標誌
 02.jpg
外盒左右側面以亮銀色ROG字體印刷ROG THOR 1200W PLATINUM,紅色小字為GAMING POWER SUPPLY UNIT
 03.jpg
外盒上下側面為紅色,其中一側面有ROG之眼,另一側面印上產品規格表、各國語言產品名及序號貼紙
 04.jpg
產品規格表
 05.jpg
各國語言的產品名及序號貼紙
 06.jpg
外盒可直接掀開,上蓋內側黑底有ROG標誌字樣及紅色"WELCOME TO THE REPUBLIC"字樣
 07.jpg
裡面的小盒上面也有裝飾用幾何線條,底盒下部側面印上紅色"THE CHOICE OF CHAMPIONS"字樣
 08.jpg
取出外盒中的裡面兩個小盒
 09.jpg
裝著電源的紙盒上面有一段紅字,說明當需要RMA時,只要使用此紙盒送回電源本體就好
 10.jpg
打開紙盒,防震泡棉中的電源供應器本體用透明塑膠膜包住
 11.jpg
電源本體採消光黑配色
 12.jpg
斜向肋條造型風扇護網,角落處有ROG字樣,可以看到肋條上有一些區域被刻意弄成亮面黑色
 13.jpg
肋條為立體凹凸造型,從這角度看也可以看到被刻意弄成亮面黑色的部分區域
 14.jpg
本體側面有ROG之眼、幾何線條裝飾及造型凹槽,此側面的ROG之眼內有RGB LED,電源啟動後預設為紅色,連接AURA SYNC可控制燈色,左側幾何線條造型中間區域為OLED顯示幕,電源啟動時會出現動畫,平常運作中會顯示交流輸入功率
從這個角度看,上面風扇護網處刻意弄成亮面黑色的區域會顯現ROG之眼
 15.jpg
角落處造型THOR RGB LED,電源啟動後預設為紅色,連接AURA RGB控制器可控制燈色
 16.jpg
本體另一側面為ROG之眼、ROG THOR 1200W字樣、幾何線條裝飾及造型凹槽
 17.jpg
網狀散熱出風口處有ROG標誌字樣銘牌、交流輸入插座、電源總開關及風扇模式切換開關
比較特別之處是固定用螺絲孔位有分正向與反向安裝,所以可以見到有八個螺絲孔
 18.jpg
模組化插座處左上角也有ROG標誌字樣,插座外有白色印刷標示連接裝置
 19.jpg
三角形輸出規格標籤,紅色顯眼ROG標誌字樣在左上角,ASUS商標在左下角,產品名稱以白色ROG字體印刷,其他資訊有型號(RTSS01-1200P1)、製造商、輸入電壓/電流/頻率、各組輸出電流/功率、總輸出功率、80PLUS白金認證標誌、安規認證標誌、警告訊息、序號條碼、產地(中國製造)
 20.jpg
除了標籤,機身上還多了一張貼紙,這張貼紙是加州環境健康危險評估辦公室(OEHHA)通過了65號提案(1986 年安全飲用水和有毒物質強制法案)的全新警告規範,對於記錄的800種化學物質(每年更新一次),進行控管及公布清單列表,加州65號提案要求在加州銷售產品的企業必須提供清晰且合理的警告標示(例如張貼標籤),並附上加州65號提案網站連結,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細節
 21.jpg
配件紙盒打開,上層先看到印有ROG標誌字樣的小配件袋及說明書
 22.jpg
打開下層就可以見到印有ROG標誌字樣的模組化線組收納束口袋及交流電源線
 23.jpg
配件紙盒內容物,有模組化線組收納束口袋、小配件袋、多國語言說明書、交流電源線
 24.jpg
小配件袋內容物一覽,有編織線整理夾、CableMod改裝線組折價廣告單、固定螺絲、ROG之眼銘牌、塑膠束線帶、印有ROG標誌字樣的魔鬼氈整線帶
 25.jpg
隨附交流電源線為14AWG(2.08mm²),15A規格,美式三孔插頭
 26.jpg
自模組化線組收納束口袋中取出用塑膠袋裝著的模組化線組
 27.jpg
模組化線組均為黑色配色,有三種造型:編織線(ATX20+4P、CPU12V 4+4P、單頭PCIE 6+2P)、隔離網包覆(雙頭PCIE 6+2P)、帶狀(週邊、RGB)
 28.jpg
一組ATX20+4P編織線模組化線路,長度為61公分
 29.jpg
兩組CPU12V 4P+4P編織線模組化線路,長度為65公分
 30.jpg
PCIE6+2P模組化線路分為兩種,一種為編織線,共有四條,採單頭配置,長度為67公分;另一種為隔離網包覆線,共有兩條,採一分二雙頭配置,第一段長度為68公分,接頭間長度為7.5公分,接頭間線路未包隔離網
 31.jpg
三組SATA帶狀模組化線路,兩組提供三個直角及一個直式SATA接頭,第一段長度為40公分,每組接頭間長度為11.5公分;一組提供四個直式SATA接頭,第一段長度為35公分,每組接頭間長度為15公分
隨附一條大4P轉兩個直式SATA接頭轉接線,第一段長度與接頭間長度均為15公分
 32.jpg
兩組大4P帶狀模組化線路,一組提供三個省力易拔大4P接頭,第一段長度為45公分;一組提供兩個省力易拔大4P接頭,第一段長度為35公分,每組接頭間長度均為11.5公分
隨附一條大4P轉小4P轉接線,長度為11公分
 33.jpg
AURA SYNC RGB控制用線,附上兩種不同RGB信號接頭的連接線,長度為80公分
 34.jpg
將所有模組化線路插上的樣子,會多出一個週邊用6P插座
 35.jpg
斜向肋條造型風扇護網可單獨取下,方便使用者清潔灰塵
 36.jpg
使用POWER LOGIC PLA13525B12M 13.5公分12V/0.4A雙滾珠軸承兩線式風扇
 37.jpg
內部結構圖,ASUS ROG THOR 1200W基於海韻PRIME PLATINUM系列(SSR-PD)進行高度客製化,主要是改動外殼組合設計、更改內部配色、更換大體積造型散熱片、增加OLED即時交流功率顯示幕控制電路、ROG之眼及角落THOR造型RGB LED及可定址AURA SYNC RGB控制能力
 38.jpg
交流輸入端採用插片式連接器,並有絕緣套保護
 39.jpg
ROG之眼及角落THOR造型RGB LED連接線與插座,右側棕色軟排線連接至OLED顯示幕
 40.jpg
拆除交流電源線及風扇模式切換開關的接頭,將後方網狀出風口及標籤處的L型外殼取下
 41.jpg
交流輸入插座後方有一金屬隔離罩及透明絕緣片,裡面有電路板連接電源開關、輸入保險絲及X電容
風扇模式切換開關線路、L/N電源線及上方磁環都有包覆絕緣套管
 42.jpg
外殼內側有貼上一塊導熱貼片,協助將二次側MOSFET區域的熱量傳導至電源外殼上,上方的洞與溝槽都是被電路板上焊點及MOSFET擠壓出來的
 43.jpg
電路板底部有絕緣用塑膠隔板,於二次側MOSFET處有一方型開孔,讓導熱貼片可以接觸到
 44.jpg
固定電路板的外殼本體,上方內側黑色絕緣隔板蓋住OLED顯示幕以及造型LOGO導光板
 45.jpg
主電路板功能分區如下:
紅色:輸入EMI濾波電路
水藍色:橋式整流及APFC電路
黃色:輔助電源電路5VSB
紫色:一次側全橋LLC諧振+二次側同步整流12V功率級
綠色:3.3V/5V DC-DC轉換電路子卡
白色:-12V轉換電路子卡
 46.jpg
主電路板背面為紅色配色,大電流路徑採用敷錫來增大電流承載能力及協助導熱
 47.jpg
插片式連接器下方突波吸收器(藍色圓餅狀元件)未包覆絕緣套管,因為保險絲已經設置在交流輸入插座後方電路板上,所以主電路板上就沒有設置保險絲
 48.jpg
負責交流輸入功率測量的電壓取樣電阻群(上方)與電流偵測IC(下方),電流偵測IC使用Allegro ACS725KMA系列高精度霍爾效應電流感測器,用來取樣輸入交流電流值
 49.jpg
主電路板上EMI濾波電路具備兩個共模電感、四個Y電容與一個X電容,Y電容有套磁珠,元件之間使用固定膠固定
 50.jpg
裝在散熱片上,採並聯配置的兩顆Shindengen新電元LL25XB60橋式整流器,其順向導通壓降Vf為0.92V(一般為1.1-1.4V),較低的Vf可以降低整流時的功率損失,並減少整流器的發熱量
 51.jpg
夾在橋式整流/APFC功率元件兩個巨大造型散熱片之間的是APFC環形電感,本體包覆黑色聚酯薄膜膠帶
 52.jpg
固定在散熱片上的APFC功率元件,右側為兩顆Infineon英飛凌IPP60R099CP Power MOSFET,左側為STPSC10H065D SiC Schottky Barrier Diode,因為都不是採用絕緣封裝,所以使用了絕緣墊圈及導熱墊片進行固定及絕緣,並塗抹散熱膏確保熱傳導能力,功率元件下方黑色方形元件是電流偵測用比流器(CT),MOSFET的G極接腳有套上磁珠
 53.jpg
用來抑制接上電源時瞬間湧浪電流的NTC使用熱縮套管套住本體及接腳,右側繼電器於電源啟動時將NTC短路,避免造成輸入端的功率損失及發熱
 54.jpg
APFC電容採用HITACHI HU系列105度400V電解電容,採一顆470uF與一顆820uF並聯組成,兩顆電容並聯後的容量可確保此電源有足夠的Hold-up time(斷電保持時間)
 55.jpg
輔助電源電路一次側功率元件使用STF6N65K3 Power MOSFET,變壓器上包覆黑色聚酯薄膜膠帶
 56.jpg
輔助電源電路一次側採用Leadtrend通嘉科技LD7750R PWM控制器,安裝在主電路板背面
 57.jpg
全橋LLC諧振轉換器一次側採用四顆Infineon英飛凌IPP50R199CP Power MOSFET,四顆MOSFET固定在印有ROG標誌的散熱片,因為採用非絕緣封裝MOSFET,為了避免短路,使用絕緣墊圈及導熱墊片進行固定及絕緣,同樣塗抹散熱膏確保熱量能順利傳導
 58.jpg
一次側MOSFET旁邊子卡為12V功率級控制核心,採用CHAMPION虹冠CM6901T6X SLS(SRC/LLC+SR)諧振控制器,控制一次側全橋LLC諧振轉換器及二次側12V同步整流MOSFET
 59.jpg
子卡位置的主電路板背面有兩顆SILICON LABS芯科實驗室Si8230BD高/低端隔離驅動IC,其隔離絕緣電壓可達到5KV,用來取代隔離驅動變壓器,作為CM6901T6X控制器與一次側全橋LLC諧振轉換器MOSFET之間隔離驅動的橋樑
 60.jpg
一次側LLC諧振槽的封閉式諧振電感與諧振電容均使用固定膠固定,諧振電感外包覆黑色聚酯薄膜膠帶
 61.jpg
偵測一次側電流的比流器(CT)外包覆黑色聚酯薄膜膠帶,並用固定膠固定
 62.jpg
主變壓器於靠近二次側散熱片處貼上黑色聚酯薄膜膠帶
 63.jpg
二次側12V同步整流元件位於主電路板背面,使用八顆Nexperia安世PSMN1R0-40YLD MOSFET組成二次側全波整流電路,旁邊銅箔採大面積敷錫來加強電流傳導能力,並導出MOSFET熱量至電路板、正面金屬導熱板及散熱片,MOSFET本身也使用膠固定在電路板上
MOSFET左上角處為熱敏電阻,作為風扇溫控使用
 64.jpg
主變壓器旁的造型金屬散熱片,利用螺絲固定在下方金屬導熱板上,以輔助二次側同步整流元件散熱
 65.jpg
金屬導熱板下方有12V輸出CLC濾波電路用六顆16V 820uF固態電容
 66.jpg
12V輸出CLC濾波電路的Nippon Chemi-con電解電容及固態電容(位於左側與中央之間)
 67.jpg
3.3V/5V DC-DC電路子卡,負責將12V轉換成3.3V/5V,DC-DC電路子卡正面配置輸入/輸出電感及Nichicon固態電容,子卡背後金屬散熱片與模組化插座板之間有絕緣塑膠片隔開,DC-DC子卡、風扇控制子卡、APFC電容之間也有絕緣塑膠片
 68.jpg
二次側散熱片旁邊安裝一個小片DC-DC電路子卡,用來產生-12V
 69.jpg
3.3V/5V輸出電流偵測用分流器直接安置在DC-DC子卡輸出焊點至模組化插座電路板焊點之間
 70.jpg
主電路板側邊的子卡具備交流輸入功率偵測、OLED顯示控制、RGB LED顯示控制、電源管理等四大功能。
Weltrend偉詮WT7527V電源管理IC,提供輸出過電壓/欠電壓/過電流保護、接受PS-ON信號控制及產生Power Good信號
ATMEL ATSAM4N8A 32位元微控制器提供交流輸入功率以及OLED顯示幕驅動運作
Microchip SST26VF016B為一16Mbits串列快閃記憶體
遠翔FP6201為交換式升壓轉換器
 71.jpg
模組化輸出插座電路板背面,未採用透明絕緣片整片蓋住保護
 72.jpg
模組化輸出插座電路板正面,使用四支實心金屬條固定電路板,同時也作為傳送輸出電能的導體,上方配置大量固態電容(Nichicon產品)來強化濾波/退耦效果

73.jpg

接下來就是上機測試

電源PS-ON信號啟動後,OLED先顯示一段開機動畫,然後常時顯示交流輸入功率,ROG之眼、THOR字樣及旁邊斜線為紅色恆亮
 t00.jpg
電源啟動動畫:

測試一:
使用電子負載,測試輸出的轉換效率,同時使用紅外線熱影像相機擷取電源內部運作紅外線熱影像
電子負載機種為四機裝,分配為一組3.3V、一組5V及兩組12V
測試從無負載開始,各機以每1安培為一段加上去,直到達到電源或電子負載的極限,3.3V/5V則受限於電源規格標示的總和功率輸出能力
使用設備為ZenTech 2600四機電子負載(消耗電力)、HIOKI 3332 POWER HiTESTER(測試交流輸入功率)、SANWA PC7000數位電表(測試線組末端的各組輸出電壓)

3.3V/5V/12V綜合輸出下各段轉換效率表,於輸出41%時3.3V/5V達到電源供應器標示最大總和功率125W限制,故3.3V/5V電流達15A以後就不再往上加,於空載至100%之間3.3V升高76.7mV,5V升高31.2mV,12V升高35mV
 t01.jpg
各輸出百分比下轉換效率折線圖(橫軸:輸出百分比、縱軸:轉換效率)
80PLUS白金認證要求20%輸出90%效率、50%輸出92%效率、100%輸出89%效率,ASUS ROG THOR 1200W於輸出19%轉換效率為89.4%(-0.6%)、49%轉換效率為90.9%(-1.1%)、100%轉換效率為88.7%(-0.3%)
 t02.jpg
電源本體OLED螢幕顯示值與交流功率計讀值的差異表,顯示誤差在10W以內
 t02-2.jpg
綜合輸出100%下電源供應器內部紅外線熱影像圖,最高溫處為橋式整流區域89.7℃,另外一次側諧振槽區為中央無風帶86.5℃
 t03.jpg
綜合輸出100%下電源供應器背面紅外線熱影像圖,最高溫點70.9℃

t04.jpg
純12V輸出下各段轉換效率表,這時僅對12V進行負載測試,3.3V/5V維持空載,於空載至102%之間3.3V升高59.6mV,5V升高62.2mV,12V升高16mV
 t05.jpg
純12V輸出各百分比下轉換效率折線圖(橫軸:輸出百分比、縱軸:轉換效率)
80PLUS白金認證要求20%輸出90%效率、50%輸出92%效率、100%輸出89%效率,ASUS ROG THOR 1200W於輸出20%轉換效率為90.1%(+0.1%)、51%轉換效率為91.9%(-0.1%)、102%轉換效率為89%(0%)
 t06.jpg
電源本體OLED螢幕顯示值與交流功率計讀值的差異表,在100%滿載輸出以內顯示誤差在10W以內,輸出超額後誤差會加大
 t06-2.jpg
純12V輸出102%下電源供應器內部紅外線熱影像圖,最高溫處為主變壓器與二次側區域82.7℃,另外一次側諧振槽區為中央無風帶78.8℃
 t07.jpg
純12V輸出102%下電源供應器背面紅外線熱影像圖,最高溫點69.1℃
 t08.jpg
純12V輸出102%下電源供應器模組化插座處紅外線熱影像圖,插座/線組溫度最高點40.9℃
t09.jpg

測試二:
使用常見的電腦配備實際上機運作,並使用SANWA PC7000數位電表透過電腦連線擷取全負荷運作10分鐘下的3.3V/5V/主機板12V/處理器12V/顯示卡12V的電壓變化,並繪製成圖表
此測試電腦配備CPU/GPU/機械硬碟於全負荷運作下,其直流耗電量約在600W左右

3.3V電壓記錄,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31.5mV
 t10.jpg
5V電壓記錄,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33.1mV
 t11.jpg
主機板12V電壓記錄,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38mV
 t12.jpg
處理器12V電壓記錄,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64mV
 t13.jpg
顯示卡12V電壓記錄,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28mV
t14.jpg

測試三:
使用示波器搭配電子負載進行靜態負載下各路低頻/高頻輸出漣波測量及動態負載測試。動態負載就是讓輸出電流於固定升降斜率及週期下進行高低升降變化,並使用示波器觀察3.3V/5V/12V各路電壓變動狀況,目的是測試輸出暫態響應能力
使用設備:Tektronix TDS3014B數位示波器
示波器中CH1黃色波型為動態負載電流變化波型,CH2藍色波形為12V電壓波型,CH3紫色波型為5V電壓波型,CH4綠色波型為3.3V電壓波型

於3.3V/15A、5V/15A、12V/88A靜態負載輸出下12V/5V/3.3V各路低頻漣波分別為18.8mV/18.8mV/10.8mV
 t15-combineload-lo.jpg
於3.3V/15A、5V/15A、12V/88A靜態負載輸出下12V/5V/3.3V各路高頻漣波分別為8.8mV/18.0mV/9.2mV
 t16-combineload-hi.jpg
於12V/100A輸出下12V/5V/3.3V各路低頻漣波分別為18.8mV/11.6mV/8mV
 t17-12vload-lo.jpg
於12V/100A輸出下12V/5V/3.3V各路高頻漣波分別為10.4mV/12mV/8.4mV
 t18-12vload-hi.jpg
在空載下的各路輸出表現正常,無異常波形出現
 t19-12v0a.jpg
加上12V/8A後,因接近額定輸出10%的極輕載範圍界線,功率級準備切換工作模式,所以12V輸出會出現比較特別的漣波波形,5V/3.3V不受影響
 t20-12v8a.jpg
12V/10A下的12V漣波達到最大值,5V/3.3V不受影響,之後負載增加,漣波的波形不會改變,振幅會逐漸縮小至一固定值(因功率級已進入頻率調變諧振區)
t21-12v10a.jpg

各路動態負載參數設定
3.3V與5V:最高電流15A,最低電流5A,上升/下降斜率為1A/微秒,最高/最低電流維持時間為500微秒
12V:最高電流25A,最低電流5A,上升/下降斜率為1A/微秒,最高/最低電流維持時間為500微秒
藍色/紫色/綠色波型在黃色波型升降交接處擺盪幅度最小、次數越少、時間越短者,表示其暫態響應越好
因此顆電源輸出瓦數較高,為了避免電源輕載下切換工作模式影響輸出,所以會預先加上12V/20A恆定負載

3.3V啟動動態負載,最大變動幅度338mV,同時造成5V產生86mV、12V產生54mV的變動,3.3V電壓變動大幅震盪維持時間在200微秒內
 t22-3v3dyn+12v20a.jpg
5V啟動動態負載,最大變動幅度為204mV,同時造成3.3V產生56mV、12V產生58mV的變動,5V電壓變動較大幅震盪維持時間在200至250微秒左右
 t23-5vdyn+12v20a.jpg
12V啟動動態負載,最大變動幅度為242mV,同時造成3.3V產生38mV、5V產生34mV的變動
t24-12vdyn+12v20a.jpg

本體及內部結構心得小結:
1.包裝外箱用掀開方式打開,外盒底色以紅黑為主,但黑色底色搭配黑色電源圖片時不是很顯眼,且特色介紹部分也偏重在OLED/RGB/編織線/風扇等部分,其實還有更多資訊(如轉換效率圖表、風扇轉速曲線等)可以介紹
2.本體側面OLED顯示幕於電源啟動會顯示幾何線條動畫、ROG之眼及THOR字樣後進入交流輸入功率顯示模式,還蠻搶眼的,顯示準確度在滿額輸出100%以內範圍誤差在10W以下,但只用來顯示開機動畫與交流輸入功率似乎太過大材小用,應可考慮加上內部溫度顯示甚至更多電源資訊(風扇轉速/電壓/電流/輸出功率等等),OLED固定在側面的設計也限制了機殼選擇及機殼安裝/擺放方式
3.側面ROG之眼與THOR字樣在沒有連接AURA SYNC時只會顯示固定紅色,應可考慮依照電源功率/溫度顯示不同顏色或模式(如心跳速度般改變呼吸閃爍頻率)
4.電源外殼設計自成風格,組合方式有別於一般常見電源,具備正反兩種方向的固定孔
5.凹凸肋條造型風扇護網可單獨取下,方便使用者自行清潔
6.模組化線路具備編織線、隔離網包覆、帶狀三種風格,編織線直徑約為2.3mm,並不會很粗,另外提供大4P轉SATA及大4P轉小4P接頭的轉接線各一組
7.使用雙滾珠軸承13.5公分風扇,不過風扇靠後側排風出口處沒有設置導風片,無法讓氣流強制往內走再排出
8.大體積的造型散熱片能提供較佳的散熱效果
9.內部怕鬆動的元件有點上固定膠,風扇模式切換開關信號線、電源輸入L/N線及磁環均有包覆絕緣套管,一些該加上套管/絕緣隔板/聚酯薄膜膠帶的地方也有加上去,不過突波吸收器未加上套管,模組化插座電路板後方也未加上整片的絕緣隔板,僅在靠近DC-DC散熱片處有一小塊隔板
10.內部均採用日系(HITACHI/Nichicon/Nippon Chemi-con)的電解或固態電容
11.二次側同步整流功率元件使用導熱貼片將熱量傳導至外殼上輔助散熱

各項測試結果簡單總結:
115V輸入下要符合80PLUS白金認證,其輸出百分比及轉換效率要求分別為20%輸出90%效率、50%輸出92%效率、100%輸出89%效率。ASUS ROG THOR 1200W在使用原配模組化線輸出下,僅在純12V輸出20%(90.1%)、純12V輸出102%(89%)下滿足認證所要求的效率。綜合輸出19%(89.4%)、49%(90.9%)、100%(88.7%)及純12V輸出51%(91.9%)均略低於認證要求的效率0.1%至1.1%之間,造成效率損失的主要可能原因是3.3V/5V轉換效率損失疊加及線路傳輸損失

從內部紅外線溫度圖來看,綜合輸出滿載下橋式整流區域溫度最高為89.7℃,二次側區域因為有加大散熱片以及導熱至背面外殼,溫度最高為83.6℃,另外風扇中央無風帶下方為一次側諧振槽區,最高溫度為86.5℃,在12V/100A輸出下,模組化插座溫度為40.9℃

實際使用電腦配備測試輸出電壓變動,各路電壓於測試開始/測試中/測試結束時,處理器12V最大變動幅度為64mV,主機板12V最大變動幅度為38mV,顯示卡12V最大變動幅度為28mV,3.3V/5V最大變動幅度分別為31.5mV/33.1mV

輸出漣波測試,電源供應器於3.3V/15A、5V/15A、12V/88A靜態負載下的低頻漣波分別為18.8mV(12V)/18.8mV(5V)/10.8mV(3.3V);12V/100A靜態負載下的低頻漣波分別為18.8mV(12V)/11.6mV(5V)/8mV(3.3V)。另外此電源的工作模式切換點在12V/8A(96W)至12V/10A(120W)之間,在此輸出區間內12V輸出漣波有最大值22.8mV

動態負載測試,3.3V有比較大的變動幅度338mV,5V/12V的變動幅度分別為204mV/242mV,3.3V/5V電壓變動尖波維持時間在200至250微秒左右,另外因為3.3V/5V均透過12V轉換而來,所以其中一組電壓加上動態負載時會出現輸出彼此略受影響狀況

報告完畢,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港都狼仔 的頭像
    港都狼仔

    港都狼窩 WolfLSI's Den

    港都狼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