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jpg

MSI GeForce RTX 4090 GAMING X TRIO:看著,我現在是主機板了!<( ̄︶ ̄)>
MSI MPG Z790I EDGE WIFI:∑(☉д⊙ノ)ノ大驚!

▼MSI MPG Z790I EDGE WIFI規格表:

01.jpg

▼外盒正面有龍圖樣、13代Intel Core圖示、Intel Z790晶片組圖示、產品名稱、LIGHTNING GEN 5字樣、MPG圖示

02.jpg

▼外盒背面有產品名稱、HDMI圖示、13代Intel Core圖示、Intel Z790晶片組圖示、主機板外觀圖、特色說明、規格表、後置I/O埠配置圖、廠商資訊、產地、說明書連結QR碼

03.jpg

▼外盒上側面有”支援12代/13代Intel Core、Pentium Gold及Celeron處理器、PCI Express 5.0插槽”多國語言說明、加州65號法案警告、認證標誌、回收資訊。外盒下側面有產品名稱、龍圖樣及商標

04.jpg

▼外盒左右側面有龍圖樣、商標、產品名稱、條碼

05.jpg

▼主機板正面Frozr散熱片尺寸加大,確保在高負載下仍保有良好性能表現, CPU座上方/右側2片VRM散熱片使用熱導管連結,加大散熱總面積,同時在CPU座散熱片的右側內建散熱風扇(黑色部分為進氣口),提供主動式散熱

06.jpg

▼主機板採用12層PCB,CPU座背面2支MOSFET散熱鋁背板透過7W/mK導熱墊接觸VRM MOSFET,有助於降低溫度。右下方有M2_3插槽,支援PCIe Gen4 x4 64Gbps傳輸及2280尺寸。CPU座背面貼紙提醒使用者不要過度鎖緊水冷頭托架,避免對主機板元件造成損壞

07.jpg

▼預裝後置I/O埠護蓋,提供更好的EMI保護及安裝便利性。由左至右是Clear CMOS按鍵、Display Port、HDMI、4個USB3.2 Gen1 Type-A、2.5Gbps有線網路RJ-45、2個USB3.2 Gen2 Type-A、Wi-Fi 6E/藍芽天線SMA接頭、USB3.2 Gen2x2 Type-C、3.5mm LINE-IN、3.5mm LINE-OUT、3.5mm MIC-IN。SMA接頭左側有MPG圖示字樣,護蓋有開散熱通風孔

08.jpg

▼主機板右側面有CPU供電輸入(CPU_PWR1)、5V ARGB 3pin插針(JARGB_V2_1)、CPU風扇插針(CPU_FAN1)、幫浦插針(PUMP_FAN1)、機殼入侵偵測(JCI1)

09.jpg

▼主機板下方有主機板供電輸入(ATX_PWR1)、前置USB2.0插針(JUSB1)、前置USB3.2 Gen1 Type-A插針(JUSB2)、SATA埠5(後)/7(前)、SATA埠(6(後)/8(前)、前置USB3.2 Gen2x2 Type-C連接器(JUSB3)、面板開關/指示燈(JFP1)

10.jpg

▼主機板左側面有TPM 2.0模組插針(JTPM1)及前置耳機/麥克風插針(JAUD1)

11.jpg

▼LGA 1700腳位CPU座,可支援12代/13代Intel Core、Pentium Gold及Celeron處理器。具備10+1+1相CPU供電VRM,使用7W/mK導熱墊讓VRM電感與MOSFET接觸散熱片,有助降低電感及MOSFET溫度

12.jpg

▼2支DIMM插槽可安裝2支DDR5記憶體。左下方EZ Debug LED可顯示啟動狀態及提供簡易除錯,紅色CPU指示燈表示偵測不到CPU或故障;黃色DRAM指示燈表示偵測不到DRAM或故障;白色VGA指示燈表示偵測不到GPU或故障;綠色BOOT指示燈表示偵測不到啟動裝置或故障

13.jpg

▼主機板左側有1支PCI Express 5.0 x16擴充槽,採用SMT表面黏著焊接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降低雜訊干擾,提高傳輸穩定性。MSI STEEL ARMOR於擴充槽外增加金屬外罩,同時在主機板上增加強化焊接點,提高穩固性,以支撐沉重的顯示卡重量。擴充槽上方有系統風扇插針(SYS_FAN1)

14.jpg

▼CPU座左側搭載M.2 Shield Frozr散熱片,採層疊式結構,最下方是Z790晶片組散熱片兼M2_2插槽散熱片,最上方是M2_1插槽散熱片,可確保運作中的M.2 SSD散熱良好,避免降速,同時確保資料安全儲存

15.jpg

▼鬆開螺絲取下第一層散熱片,可看到下方的M2_1插槽,支援PCIe Gen4 x4 64Gbps傳輸及2280尺寸,安裝前要撕下散熱片上導熱墊的保護膜

16.jpg

▼鬆開螺絲取下電路板,將其翻轉至背面,可看到位於背面的M2_2插槽,支援PCIe Gen3 x4 32Gbps或SATA介面傳輸及2280尺寸,安裝前要撕下底部晶片組散熱片上導熱墊的保護膜

17.jpg

▼後置USB3.2 Gen2x2 Type-C埠使用子卡安裝,上方有ASMedia ASM3241控制器,提供USB3.2 Gen2x2 20Gbps傳輸速度

18.jpg

▼因為ITX主機板元件佈局緊湊,淨空區域小,安裝帶背板的散熱器時,要注意背板是否會壓迫到主機板上的元件。例如上圖扣具背板的黃色圓柱部分會碰觸到主機板上的SMD MLCC電容(紅色箭頭)並造成背板懸空,若是強行裝上可能會壓壞該SMD電容造成故障,而下圖另一種扣具背板就不會碰觸到該電容,安裝前一定要再三確認

19.jpg

▼同時因為CPU座左側空間減小,散熱片結構也加高,若是在PCI Express擴充槽安裝大型顯示卡時,其固定卡榫(紅色箭頭)會變得難以碰觸及下壓,拆裝時也要避免造成卡榫及鄰近組件刮傷/損壞

20.jpg

▼隨附配件有快速安裝指南、裝飾貼紙、1條ARGB轉ARGB Gen2連接線、2條SATA線、Wi-Fi/藍牙外置天線、USB隨身碟、3顆M.2固定螺絲

21.jpg

▼組合式Wi-Fi/藍牙外置天線,天線上有MSI字樣

22.jpg

▼天線底座背面有掛孔,內部有磁鐵,可吸附在可著磁金屬上

23.jpg

▼天線與底座結合完成圖

24.jpg

▼主機板驅動程式及文件都儲存在隨身碟內,隨身碟上有龍圖樣

25.jpg

▼裝飾貼紙,有龍圖樣貼紙、電池裝飾貼紙、Lucky吉祥物貼紙、風扇標籤、RGB燈光標籤、SATA標籤

26.jpg

接下來是上機測試
其他測試配備:
處理器:Intel Core i7-12700K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一體式水冷及THERMALRIGHT LGA17XX-BCF改裝扣具
記憶體:GIGABYTE AORUS MEMORY DDR5-5200MHz 32GB(2x16GB)
作業系統碟:SAMSUNG 980 PRO 1TB
電源供應器:EVGA 1000 G6 10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CPU-Z的CPU/Mainboard/Memory/SPD/Graphics資訊

t01.jpg

▼CPU-Z的Version 17.01.64/Version 19.01.64(beta)/Version 19.01.64 AVX2(beta)單核/多核Benchmark測試結果

t02.jpg

▼AIDA64的快取/記憶體測試結果

t03.jpg

▼AIDA64的記憶體讀取、記憶體寫入、記憶體複製、記憶體延遲、CPU Queen、CPU PhotoWorxx、CPU ZLib、CPU AES、CPU SHA3、FPU Julia、FPU Mandel、FPU SinJulia、FP32 Ray-Trace、FP64 Ray-Trace等項目的測試結果

t04.jpg

▼AIDA64的GPGPU測試結果

t05.jpg

▼CINEBENCH R20測試結果,分數8684

t06.jpg

▼CINEBENCH R23多核/單核測試結果,多核分數22711,單核分數1880

t07.jpg

▼Geekbench單核/多核測試成績及測試詳細結果,單核分數1952,多核分數15600

t08.jpg

▼Geekbench顯示核心OpenCL/Vulkan測試成績及測試詳細結果,OpenCL分數9129,Vulkan分數9172

t09.jpg

▼3DMARK的CPU Profile測試結果

t10.jpg

▼3DMARK的STORAGE BENCHMARK測試分數為3441

t11.jpg

▼PCMARK 10測試分數為6240

t12.jpg

▼Intel XTU測試分數4078,XTU2測試分數7546

t13.jpg

▼高負載測試前CPU核心溫度33℃、CPU封裝溫度40℃、系統溫度58℃、MOS溫度47℃、PCH溫度65℃

t14.jpg

▼30分鐘高負載測試後CPU核心溫度79℃、CPU封裝溫度58℃、系統溫度59℃、MOS溫度59℃、PCH溫度61℃

t15.jpg

▼30分鐘高負載測試後主機板的紅外線熱影像圖(左上後置I/O埠,右上正面VRM,左下背面VRM,右下擴充槽)

t17.jpg

▼安裝好作業系統及網路驅動程式後,連接上網路,檢查Windows更新時,MSI Driver Utility Installer會自動跳出,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MSI服務條款”後,按下”下一步”

driver1.jpg

▼會顯示出可安裝的項目、目前版本及容量,可單獨選擇想要安裝的項目,或是勾選左下”選擇所有”來選擇所有項目。已經安裝的項目會自動取消選擇

driver2.jpg

▼按下”安裝”後,所選擇的項目會開始下載及安裝,並在下方出現進度條

driver3.jpg

▼所有選擇項目都安裝完成後,會提示請重新開機,完成驅動及程式的安裝,按下”完成”離開

driver4.jpg

▼MSI Center初次啟動時,使用者可選擇適合的使用情境(遊戲/創作/網路瀏覽/工作/教育/串流/寫程式/影像編輯/家庭劇院),若要跳過或自訂,可點選右下”Skip”

mc00.jpg

▼MSI Center硬體監控頁面,左邊會顯示目前CPU使用率、CPU頻率、CPU核心溫度、CPU插槽溫度、CPU風扇百分比,右邊會顯示詳細溫度、電壓、頻率、Resizable Bar狀態

mc01.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顯示所有可用功能

mc02.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智慧排序,可選使用者優先級(拖曳自訂程式優先級)、即時(目前使用的程式有最佳性能)、智慧優先順序(利用人工智慧自動排定優先順序,將系統資源添加到最常用的程式)

mc03.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智慧排序支援應用程式列表,列表內程式已支援,亦可按下”增加”掃描及新增程式

mc04.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遊戲畫面擷取,要先下載遊戲畫面擷取Plug-in才可使用

mc05.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MSI遊戲助手

mc06.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電競模式,為遊戲玩家自動設定,提供最佳化視覺及音效設定,帶給玩家更卓越的遊戲體驗

mc07.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Mystic Light燈效,提供3組自定義設定檔

mc08-rgb1.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Mystic Light燈效,遊戲同步可針對表列遊戲進行同步控制

mc09-rgb2.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Mystic Light燈效,環境連接可連接環境光套件並同步控制

mc10-rgb3.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Mystic Light燈效,Mystic Light設置可調整第三方RGB軟體、LED燈效省電模式、語音控制功能

mc11-rgb4.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智慧圖片管理

mc12.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設備加速,可針對USB及儲存的加速開啟/關閉

mc13.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快充,可開啟Super Charger功能

mc14.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系統診斷,顯示系統檢測及SSD狀態

mc15.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True Color,可選擇護眼模式、遊戲模式、電影模式、自訂模式、預設

mc16.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True Color,自訂模式可調整全部(紅+綠+藍)/紅色/綠色/藍色的伽馬值、等級、亮度、對比度

mc17.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使用情境,可選擇極致模式(為3A級遊戲提供極致效能設置及超頻選項)、平衡模式(最舒適平衡的MSI系統預設值)、靜音模式(最安靜的系統設定,讓電腦保持低噪音運作)、自定義(依照需求自定義效能等級及風扇轉速)

mc18.jpg

▼使用情境選擇自定義後,可進入檔案設定,可調整CPU頻率、遊戲增強、MSI快速啟動、CPU電壓、記憶體資訊、記憶體時序、記憶體電壓、CPU GT電壓、內顯倍率、CPU風扇、幫浦風扇1、系統風扇1、MOS風扇

mc19.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CPU頻率,顯示CPU各核心的頻率

mc20.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遊戲增強,可開啟/關閉CPU及記憶體XMP增強模式

mc21.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CPU電壓,顯示及調整目前CPU相關電壓

mc22.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記憶體資訊,顯示目前插槽內已安裝的記憶體模組資訊

mc23.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記憶體時序,可切換顯示A通道/B通道/所有通道記憶體時序

mc24.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記憶體電壓,顯示及調整目前記憶體相關電壓

mc25.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CPU風扇,先將使用情境頁面右上CPU/Fan軟體控制模式打開,便可進行調整。智慧風扇控制(上圖)左邊顯示目前轉速、轉速範圍、溫度範圍,右邊溫度-轉速曲線圖提供4個控制點,拖曳點可調整,按下”風扇調控”會進行自動偵測及調整,按下”預設”可恢復預設值。手動風扇控制(下圖)左邊顯示目前轉速,右邊可調整25%-100%固定轉速,按下”預設”可恢復預設值

mc26.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幫浦風扇1,智慧風扇控制(上圖)左邊顯示目前轉速、轉速範圍、溫度範圍,右邊溫度-轉速曲線圖提供4個控制點,拖曳點可調整,按下”風扇調控”會進行自動偵測及調整,按下”預設”可恢復預設值。手動風扇控制(下圖)左邊顯示目前轉速,右邊可調整25%-100%固定轉速,按下”預設”可恢復預設值

mc27.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系統風扇1,智慧風扇控制(上圖)左邊顯示控制來源(CPU核心/CPU插槽/系統/MOS/PCH溫度)、目前轉速、控制來源溫度、轉速範圍、溫度範圍,右邊溫度-轉速曲線圖提供4個控制點,拖曳點可調整,按下”風扇調控”會進行自動偵測及調整,按下”預設”可恢復預設值。手動風扇控制(下圖)左邊顯示目前轉速,右邊可調整50%-100%固定轉速,按下”預設”可恢復預設值

mc28.jpg

▼使用情境→檔案設定→MOS風扇,智慧風扇控制左邊顯示模式(靜音/平衡/增強/手動)、目前轉速、轉速範圍、溫度範圍,右邊為當下模式溫度-轉速曲線圖

mc30.jpg

▼MSI Center功能集頁面→設定與歷史,可設定自動更新功能要檢查及更新的項目,並顯示歷史記錄

mc31.jpg

▼MSI Center支援頁面→線上更新,可以搜尋更新,分為線上更新及Microsoft APP,按下進階/掃描按鍵可搜尋更新版本。若有搜尋到可用更新,會出現在列表內,並選擇是否安裝;若無可用更新,會出現暫無更新字樣

mc32.jpg

▼MSI Center支援頁面→系統訊息,可以顯示硬體、驅動程式、BIOS、韌體等資訊,可匯出系統訊息或重新掃描

mc33.jpg

報告完畢,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港都狼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